新闻中心
主讲人: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唐任伍
主讲题目:“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民生改善”
1.城市化是民生改善和发展的产物
城市化进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城市化初级阶段,城市化率在25%以下,第二阶段为城市化加速阶段,城市人口从25%增长到50%乃至70%,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在城市,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大大高于农业;第三阶段为城市化成熟阶段,城市人口比例超过70%,居住在乡村从事农业生产满足城市居民需求的农民比重很低,当城市化水平达到80%时,城市化增长变得缓慢。目前中国城市化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
2、新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艰难探索
(1)起步环节:1949—1965年
这一环节的特点是,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优先发展资源型城市,严格限制城市人口。城市数量由1949年的69座增长到1960年的208座,之后又下降到1965年的171座;城市人口由1949年的5765万人增长到1960年的13073万人,后又下降到1963年的11646万人;城市化率由1949年的10.64%上升到1960年的19.75%,后又下降到1965年的17.98%。
(2)停滞环节:1966—1978年
这一环节的特点是,政治活动成为城市活动中心,工农业生产停滞不前。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累计约有39万人被动员甚至强制“上山下乡”,迁往农村,城市化进程因此受阻。13年间城市数量由1966年的175座仅增加到1978年的193座;城市人口由1966年的13313万人增加到1978年的17245万人;城市化率甚至由1965年的17.98%下降为1978年的17.00%。
(3)探索环节:1979—1991年
这一环节的特点是,农村体制和城市体制改革相继推出,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农民大量进城务工,新兴的小城镇大量兴起。1978年后,约2000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返城,高考全面恢复大批农村学生进入城市,乡镇企业崛起,城乡贸易市场繁荣,沿海港口14个城市进一步开放,可是,城市并未得到快速发展。城市数量由1979年的203座增长到1991年的479座;城镇人口由1979年的19495万人上升到1991年的31203万人;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18.96%上升到1991年的26.94%,13年期间只增长了不到8个百分点。
(4)发展环节:1992—2012年
这一环节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一系列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鼓励和支持农民进城务工的新政策出台,城市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国加入WTO,城市化进程进入快速推进、快速发展轨道。城市数量由1992年的517座增加到2012年的663座;城镇人口由1992年的32175万人上升到66978万人;城市化率由27.46%提高到2012年的51.3%。
3、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对农民民生的四次剥夺
中国城市化过程呈现出外生发展状态,其特点是依靠政府的强力推动,靠牺牲农民利益进行的。
第一次是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用廉价的农产品和农业税,通过统购统销的方式,侵蚀和剥夺农民的民生。1953年实行统购统销以后,农民承担的的价格剪刀差“暗税”和农业税“明税”税率超过20%。这一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对农民财富的侵蚀和剥夺最少达到4481亿元,最高达到7000亿元。1949到1979年的城市化进程中,通过农业税、工业产品剪刀差、银行储蓄从农民手里拿了30多万亿。
第二次是通过将城市大量过剩人口推向农村,与农民争资源争工分,直接对农民进行实物上的掠夺,降低农民的民生水平。为缓解粮食压力、减少工资支出,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精简职工近2000万,压缩城镇人口2600万、吃商品粮人数2800万,没有补偿或赔偿。
第三次是城市对农村人才的剥夺。1978年恢复高考以后,大批农村优秀的青年人通过上大学和研究生,绝大多数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城市建筑、环卫、物业、家政服务等行业兴起吸纳大批来自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
第四次是城市化对农村土地的剥夺。1979年以后的30多年,政府运用这种“土地剪刀差”,从农民手里剥夺了39万亿元,为城市化积累了大量资金。
加上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新中国60多年的城市化进程中从农民手里剥夺了将近70万亿来支撑城市化建设。
4、新型城市化中民生改善的机遇和隐忧
新型城市化将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引擎。传统上城市化是城乡分离,而新型城市化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联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种城市化,注重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城乡要素实现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首先,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巨量投资,将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未来10年,中国城市化将新增3亿城镇人口,这一过程的资金投入将达40万亿元,每年4万亿。
其次,新型城市化的集聚效应,为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使老百姓学有优教,劳有所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消除后顾之忧,民生得到真正改善。
再次,新型城市化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生产和消费向绿色、低碳、循环、节约的方向发展。
最后,新型城市化将真正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精神层面上提升民生的幸福感。改革户籍制度,使进城农民在就业、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新型城市化进程中,有着巨大的民生隐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民生基础动摇的隐忧。新型城市化演变为新一轮行政规划下的造城运动,导致耕地减少,可能引发粮食危机,民生的基础发生动摇。
二是民生支撑条件削弱的隐忧。新型城市化导致城市规模扩大,进一步加剧资源紧张,环境恶化,削减了民生的支撑条件。
三是民生质量降低的隐忧。食品安全受到威胁,教育医疗,生老病死等基本民生活动日益艰难。
四是民生权利被蚕食的隐忧。“被城市化”、“伪城市化”的一群人,仍然是一群民生权利被蚕食、不完全的“乡下人”、“土老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