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
首页» 学生工作» 学生活动
雪绒花心理健康 你眼中的世界,是真实的世界还是带有滤镜的世界呢?——投射效应
发布时间:2025-03-19     浏览量:

雪绒花心理健康|你眼中的世界,

是真实的世界还是带有滤镜的世界呢?——投射效应


别人眼中的你,不是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

——让·保罗·萨特


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秋香“三笑留情”让唐伯虎找到了心动的感觉,于是他就将个人的“理想型”投射到秋香身上,并坚持将这三次微笑解读为对他有情。但事实上,秋香的第一笑是礼貌性回应,第二笑代表了善意怜悯,第三笑则是职业性微笑。而这种“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现象就是典型的“投射效应”。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呢?

“我觉得热,别人肯定也热!”

大夏天你满头大汗冲进房间,二话不说把空调开到16度,结果其他人都瑟瑟发抖,你却纳闷:“你们不热吗?”

“我好紧张啊,我肯定表现得很差”

在一次上台展示时,你感到特别的紧张。于是你觉得台下的观众们都非常严肃,好像在审判你。

“有一种冷,是妈妈觉得你冷”

当天气渐冷时,妈妈总是会提醒你要多穿些衣服,以免着凉。但你可能会疑惑“也就还好呀,哪有那么冷。”

所以,当我们在面对这个世界时,看到的究竟是真实的世界,还是加上了“心理滤镜”的世界呢?与此相对,我们在与其他人交往时,又是否会因为过度在意他人的看法,而活成了别人投射的样子呢?



什么是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Projection Effect)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是指个体将自己的特性归属到他人身上的倾向,即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特性的现象,将自身情感、价值观或行为模式无意识地强加于他人,从而形成“以己度人”的认知闭环。

投射效应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这种效应最初被视为心理防御机制,即当个体面临难以接受的欲望或缺陷时,就会将其投射到外部对象来缓解焦虑。而心理学家皮亚杰则在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中提出,处在“自我中心阶段”的儿童常认为他人的感觉与自己是一样的,这种思维模式如果没有随着年龄的发展而消解,就会演变为成年时期的投射倾向。



投射效应的表现形式

1.相同投射

相同投射是指在与人交往时,人们可能会放大别人与自己的相似之处,下意识地从自我出发做出判断。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我觉得热,别人肯定也热!”就是相同投射的表现。这种投射的发生是由于忽视自己与他人的差别,在意识中把自我和对象混为一谈。



2.防御性负面投射

防御性负面投射可以理解为个人处理内心冲突和焦虑的保护机制。是指由于接受不了自身的不完美,无法与自己的缺点共处,于是就将恶意投射到他人身上。在去年热播电视剧《玫瑰的故事》中,方协文的“北京到底有谁在啊”这一台词成为网络热梗,而剧中方协文这一人物的许多行为也表现出了防御性负面投射。方协文因出身和成长环境的落差,始终存在「低人一等」的自我认知,并且他由于无法接纳自身的性格弱点(如功利、虚伪),转而通过指责黄亦玫的不忠、虚荣来获得道德优越感。



3.情感投射

一般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人会越看越觉得优点很多;以此相反,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则越看越讨厌,越来越觉得他有很多缺点。“情人眼里出西施”就属于这一类投射,热恋中的人会放大伴侣的优点,甚至将普通行为解读为浪漫举动。例如,对方随手买咖啡的行为被投射为“体贴入微”,实际上可能只是顺手为之。



4.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不仅是单方面的心理投射,还包含了被投射者的无意识配合与互动,从而形成二者的互动闭环。也就是说,如果他人对你有某种“角色期待”并将其投射到你身上,而你无意间又认同了ta的想法时,可能会改变你的行为,让你变得和被期待的角色一样。在亲子关系中就常出现投射性认同的情况,例如,如果父母长时间进行打压式教育,常常将“你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怎么这么没用”等负面观念投射到孩子身上,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就会扮演起“没用”的角色,逐渐活成投射的样子。



如何应对“投射效应”

1.多问一句“你觉得呢?”

在“我觉得”的基础上,加上一句“你觉得呢”。比如在开空调前问室友:“你热不热”;在和朋友看电影时,用“你想看文艺片还是科幻片”替换“你肯定喜欢看科幻片,我们就看这个吧”。在发表自己的观点时,也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



2.每日一问:我是不是在给自己加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常常会戏精附体,在心理上给别人的行为加戏。比如,当自己觉得“室友总故意摔门针对我”时,先放下情绪的放大镜,试着想:或许ta关门重只是急着上厕所,就像我抱着奶茶狂奔时也会“咣当”推门呀,然后默念:“亲,您点的《甄嬛传》心理戏已超量,继续观看请充值哦~”。

(ps:每天花5分钟来回顾自己是否把内心弹幕投射给了别人呢)



3.启动佛系模式,修炼“与我无瓜”大法

“别人眼中的我≠真实的我”,别人怎么对你,反映了ta的内心,不要轻易被别人动摇你的心。当有人说你「不够好」时,要理性看待ta对你的评价,因为这种评价可能只是对方内心的某种投射,然后告诉自己:我命由我不由ta,ta的看法「与我无瓜」,才不要因此影响自己的心情。



4.安装「角色期待自装系统」

当别人试图把他们的“人生副本”强行安装到你的身上时,不妨主动给自己下载一套「角色期待自装系统」。自己的生活不应是他人编写的剧本,而应该是以你为中心建立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你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角色期待,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对于他人的不合理期待,就当作垃圾弹幕吧~



投射效应就像是我们心理上的一层滤镜,既可能让我们错看世界,也能成为共情的催化剂。但当我们过度依赖他人的投射来定义自我时,就陷入了认知的囚笼。所以我们不妨把人生看作一场多维度的全息投影:既要警惕自己成为他人内心的幕布,也要避免让他人沦为自我认知的镜像。

(图片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及视频:

[1]瞿佳昌,邹成锡. 论投射效应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J]. 新西部(下旬.理论版), 2011, (13): 181+177.

[2]何喜莲. 社会认知偏差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 [J]. 学理论, 2011, (16): 211-213.

[3]【镜像心理】你眼中的别人,其实是你自己. 王阿华的解忧平行宇宙 - 哔哩哔哩




图文编辑:王宇君

图文审核:刘丹青

来源:政府管理学院生活指导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