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
不敢找他人帮忙,因为怕被拒绝;
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怕被拒绝;
若是“拒绝”真的发生了,通常还会引起过度的情绪与行为反应。
心理学中,将这种情况称为:
拒绝敏感性(Rejection Sensitivity)

拒绝敏感性:
拒绝敏感性(Rejection Sensitivity, RS)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的“拒绝”可能出现的一种焦虑性预期、准备性知觉和过度反应的倾向。并且,不同的人在面对“被拒绝”的情况时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有些人可以在被拒绝后迅速恢复,而有些人被拒绝后的情绪感知会比普通人更强烈,即拒绝敏感性较高。
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一个高拒绝敏感性的人总是觉得自己会被拒绝或排斥,所以非常敏感,从而产生焦虑、害怕的情绪,而这可能会致使“预言成真”,即“拒绝”真的发生,导致拒绝的循环。

表现方式:
害怕失败
害怕失败通常和低自我价值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个体遭受过多次拒绝的经历,可能会产生“我是不够好的”、“我是不受欢迎的”观念,那么,在人际交往中就总是认为自己会被拒绝或抛弃。同时,在面对一些机会时,因为害怕失败带来的痛苦情感,所以选择待在自己的舒适圈内,不敢迈出那一步。
害怕亲密关系
具有高拒绝敏感性的人在亲密关系中被拒绝时,通常更容易陷入不安和焦虑情绪,所以他们可能会表现得特别“粘人”或“冷漠”,又或者在两种极端状态中不断转换,而这种不当行为又会引起拒绝的加剧,导致亲密关系陷入恶性循环。
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实质上是对“被抛弃”的恐惧,因为害怕在亲密关系中受到伤害,所以避免建立这种关系。
过度分享自己
过度分享指拒绝敏感者会在关系初期或和不合适的对象过早地分享自己的私人细节。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创造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避免自己未来被拒绝。也就是说,他们在初次见面时就分享自己的亲密细节,造成他人的疏远,实现“被拒绝”,从而避免自己之后被进一步拒绝的可能性。

图片来源:卤水肉lushuirou
应对之策
1.调整心态,“被拒绝”没什么!
他人的拒绝和自己本身好不好并没有关系。他们只是拒绝了自己提出的事情,自己并不需要将其高度概括并上升到“我”不好。

2.建立自信,允许自己“被拒绝”
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自己先否定了自己,才害怕别人的否定、拒绝。所以我们要相信自己“足够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做好。那么,即使遭到了他人的拒绝,我们依然可以用自己的标准自我欣赏。

图片来源:电影《Unnatural》
3.多次尝试,锻炼主动性
要敢开口,被拒绝了,再说。我们要将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中,每一次开口都给予了我们“被拒绝”的勇气,在一次次尝试中锻炼自己的韧性,降低拒绝敏感度。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