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波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电子邮箱:yuhb@bnu.edu.cn

研究领域: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研究领域是领导理论与职业管理、人才评价与人才政策创新,具体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领导理论与职业生涯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学习

人才选拔与胜任特征模型

工作重塑与工作意义建构

人才评价与人才政策创新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主楼


个人简介

于海波,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曾任学院教学副院长。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应用心理学会会员,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创新创业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生涯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劳动经济学会人才学分会副会长;中国劳动经济学会职业开发与管理分会副会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常务理事和人才测评分会常务理事;全国职业经理人考试测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2)委员。

在专业研究方面,研究领域主要为领导理论与职业管理。近年来已经在《心理学报》、《Public Administration》、《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主编和参编教材与专著20多部。曾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等科研项目30多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持完成中共中央组织部项目(关于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考核的研究)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项目(关于事业单位管理能力模型和考试方法的研究),参与国家重大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多项。担任《心理学报》、《经济管理》、《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Personnel Review》、《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等专业期刊的匿名审稿专家。

在教学方面,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人力资源管理》、《招聘与选拔》、《管理学研究方法》、《培训与职业生涯》、《组织行为学》等课程。获得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奖(2021年),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课程主讲教师(202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两次(2018年,2022年)和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2008年)。被评为全国MPA优秀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2022)和优秀本科生教学奖(2021),《人力资源招聘与选拔》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和北京师范大学十二五规划教材、十四五规划重点教材(2023),《人力资源招聘与选拔》慕课课程已经有40多万人次学习,组织并参与主讲《人力资源管理的思维方式》慕课在学习强国已经有近80万人次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被全国MPA教指委评为首批优质示范在线课程;《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等被立为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和十二五规划教材。

在专业社会服务方面,曾经为中组部、人社部、外交部、农业农村部、民政部、铁道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资委、北京市委组织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家大剧院等20多家政府和事业单位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和授课;也曾经为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移动、国家电网、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建集团、中铁集团、神华集团、北京航食、唐钢集团等40多家大型企业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和授课。先后主持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咨询服务项目50多项,主要包括管理者素质评价、人力资源的招聘与选拔、绩效管理体系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等;被聘为全国职业经理人考试测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2)委员,参与中国国家标准委职业经理人两项国家标准(《职业经理人考评要素》、《职业经理人考试测评》)的起草和修订(2010-今)。


教育背景

200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工作经历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2014-至今

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2008-2014

讲师, 北京师范大学, 2004-2008


主要教学课程

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招聘与选拔》、《管理学研究方法》、《人力资源管理》、《高级定量研究方法》等课程。

《招聘与选拔》被评为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本人也被评委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主讲教师(2021年)。《人力资源招聘与选拔》慕课已经有40多万人次学习,被260多所院校用于修读课程。组织并参与主讲《人力资源管理的思维方式》慕课在学习强国已经有100多万人次学习;组织并参与主讲《人力资源管理》慕课被全国MPA教指委评为首批优质示范在线课程。


人才培养成果

已经培养本科毕业生100多位。

已经培养硕士研究生210多位(含MPA硕士和留学生)。

培养博士研究生20多位(含在读和留学生)。


学术成果

1.代表性论著(在国内外已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主参编专著教材20多部,代表性的如下)

(1)Yu Haibo.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 China: Building a Multilevel Approach.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21,5,11. (ISBN 9780367763398). London and New York.(https://doi.org/10.4324/9781003166542)

(2)Song, S., Shi, Y., Ge, X., Wang, W., Yu, H., & Tian, A. W. (2024). Leader empowering and upper echelons decision-making: How and when does top managers' empowering leadership promote decision-making speed and comprehensiveness in public organizations? Public Administration(SSCI), 1–30. https://doi.org/10.1111/padm.13011 (0033-3298)

(3)Xiaolin Ge, Qing Zhang, Rui Xiong, Haibo Yu, etc. Pursuing a Sustainable Career: How Strengths-Based Leadership Develops Career Adaptability and Compensates for Protean Career Orientation. 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SSCI), 2024,9.

(4)Xiaolin Ge, Siyuan Liu, Qing Zhang, Haibo Yu*, Xiaoyu Du, Shanghao Song and Yunsheng Shi. What facilitates the emergence of shared leadership? The predictive role of team personality composition。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SSCI),2023,11. DOI 10.1108/CMS-07-2023-0315

(5)Ge X L, Yu H B, Zhang Q, Song S H, Liu S Y. Self-goal setting as a way to career sustainability: exploring the roles of career crafting and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goal clarity. 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SSCI), 2023,10 (DOI 10.1108/CDI-05-2023-0154)

(6)Ge, X.; Gao, L.; Yu, H*. A New Construct in Career Research: Career Crafting. Behav. Sci(SSCI). 2023, 13, 49. (https://doi.org/10.3390/bs13010049)

(7)Haibo Yu, Zhenhua Dong,Changli Yan。A Multiple Mediational Meta-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Proactive Personality on Subjective Career Success at the Career Exploration Stage .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SSCI).2023,31(2),236-261. doi.org/10.1177/10690727221106069 ISSN:1069-0727; SSCI: 10690727221106069

(8)Yu Haibo, Dai Yiming, Guan Xiaoyu, Wang Wenjuan。Career Adapt-Abilities Scale–Short Form (CAAS-SF): Validation Across Three Different Samples in the Chinese Context。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SSCI),2020,28(2) 219-240。DOI: DOI: 10.1177/1069072719850575

(9)Shi, Yunsheng; Yu, Haibo; Gao, Lei; Yang, Muchuan; Song, Shanghao. Can algorithms ignite the flame of thriving? Exploring how and when gig workers’ perceived algorithmic control leads to thriving at work. Journal of Service Theory and Practice, 2024,7.

(10)Yu Haibo, Guan Xiaoyu, Zheng Xiaoming & Hou Zhijin。Career adaptability with or without career identity: How career adaptability leads to organizational success and individual career success?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SSCI, DOI: 10.1177/1069072717727454). 2018,26(4),717-731。

(11)于海波,郑晓明。生涯适应力的作用:个体与组织层的跨层面分析。《心理学报》,2013,6,680-693。(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2013年第10期全文转载,40-57。

(12)于海波, 郑晓明,许春燕,晏常丽。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主客观就业绩效:线性与倒U型关系。《心理学报》,2014,46(5), 807-822。(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13)于海波,郑晓明,李永瑞,许春燕,晏常丽。基于生涯资本理论的大学生可就业性的3C模型及特征。《教育研究》,2013,5,67-74。(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14)于海波,方俐洛,凌文辁。组织信任对员工态度和离职意向、组织财务绩效的影响。《心理学报》,2007,39(2):311-320。(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该文获得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第九届励耘优秀文科学术成果奖。

(15)于海波,方俐洛,凌文辁。企业组织的学习结构。《心理学报》,2006,38(4):590-597。(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16)于海波,方俐洛,凌文辁。组织学习及其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7,10(5):48-61。(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该文被《新华文摘》2008年第1期167页论点摘编。

(17)于海波,郑晓明,李永瑞。试论公务员可就业性的提高与开发。《中国行政管理》,2012,7,44-47。(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18)于海波,安然。新形势下公务员缓解工作倦怠的二元路径:以工作重塑和心理授权为中介变量。中国行政管理,2018,9,123-129。(第一作者).

(19)于海波,郑晓明。中西融合的学习型领导。《经济管理》,2014,36,6:189-198。(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20)于海波,郑晓明,李永瑞。家长式领导推动组织学习的中介机制。《经济管理》,2012,10:107-115。(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21)于海波,李永瑞,郑晓明。薪酬满意度及其影响实证研究。《经济管理》,2009,9。(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2009年第12期全文转载,70-76。

(22)于海波。北京市培养关键核心技术人才的理路与机制。北京社会科学,2023,9,24-34.

(23)Qing Zhang, Haibo Yu, Wendi Jiang. Can pursuing perfection ignite sparks of creativity? How and when? 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AOM), 2024, 8.

(24)Qing Zhang, Rui Xiong, Haibo Yu, Xiaokun Liu, etc. How career shocks make "sense": A chain mediation model, 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AOM), 2024, 8.

(25)Xiaolin Ge, Qing Zhang, Haibo Yu, Xiaokun Liu, etc. Leadership or self-based strengths for sustainable careers? The compensatory effect via adaptabil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AOM), 2024, 8.

(26)Shanghao Song, Yunsheng Shi, Xiaolin Ge,Haibo Yu etc..When and Why Trust in Intelligent Machines affects Employees’ Creative Behavior? 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AOM), 2024, 8.

(27)Shanghao Song, Yunsheng Shi, Haibo Yu etc. How and When Procrastination Leads to Unethical Pro-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Among Hotel Employe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AOM), 2024, 8.

(28)于海波,董振华。职业生涯规划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社,2018年7月

(29)于海波。员工招聘与素质测评[M] (北京师范大学十三五规划教材)。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30)于海波。人力资源招聘与选拔(北京师范大学十四五重大规划教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

2.代表性科研教学项目(已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多项,近年主要科研项目如下)

(1)主持,2025-2028,数智背景下双元生涯重塑的结构模型、发生机制、双通道作用和演化过程,项目号:7247103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主持,2019-2022,双元工作重塑的演进过程、发生机制、双通道作用和日志干预研究,项目号:7187102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主持,2011-2015,大学生毕业前后生涯适应的追踪、Agent模拟和干预研究,项目号:711710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4)主持,2013-2015,组织学习的多层结构、跨层作用和生成机制研究,项目号:13FGL01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5)主持,2023,10-2026,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创新人才培育项目(领军人才培育项目):中国地方政府人才政策创新与人才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6)主持,2009-2012,经济衰退背景下多层次的员工可就业性的追踪研究,项目号:09YJC63001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

(7)主持,2016-2017,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方法研究,项目号:2016003,中共中央组织部年度重点项目。

(8)主持,2013-2014,专业技术人员选拔考试中公共科目的设置研究,项目号:201301,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项目。

(9)主持,2021-2023,基于胜任特征的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评价体系构建。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重点课题,北京社科联、北京市教工委。

(10)主持,中铁资源集团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2022年。

(11)主持,广西北部湾地区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2020-2022。

(12)主持,国家大剧院干部人才发展规划,国家大剧院,2024。


主要荣誉奖励(已获各类荣誉30多项,近年主要荣誉如下)

(1)2022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基于整合视角的跨学科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6Z模式。北京市人民政府。

(2)2018年,基于3C的管理学本科人才立体培养模式改革。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人民政府。

(3)2021年9月,《招聘与选拔》被评为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和优质本科课程主讲教师,北京市人民政府。

(4)2021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基于整合视角的跨学科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6Z模式。北京师范大学。

(5)2018年,基于3C的管理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获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6)2021年7月,全国优秀MPA教师,全国MPA教学指导委员会。

(7)2023年获评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奖。

(8)2022年获评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教学优秀奖。

(9)2024年,团队开发的《人力资源管理》慕课获评全国MPA教指委首批示范在线课程,全国MPA教指委。

(10)2023年6月获评北京市优秀党委工作者,北京市教工委。


社会兼职

(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创新创业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生涯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劳动经济学会人才学分会副会长、职业开发与管理分会副会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和人才测评分会常务理事;全国职业经理人考试测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2)委员。